2014年7月5日,當“綠鏡頭-發現中國”系列采訪活動團隊成員抵達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根河林業局潮查生態功能區的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森林生態站)時,幾乎發出同樣的感慨--寂寞的森林深處竟然有“人家”。 森林生態站建于1991年,依托于內蒙古農業大學,與根河林業局共建,是我國目前緯度最高的國家級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站,代表區域為大興安嶺北部針葉林生態區,是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網絡和國家森林生態系統的重要站點。
要想到達這里,必須穿過一條悠長、狹窄的彎曲山路,路的寬度剛剛夠一輛大巴通過,稍有不慎便有跌落的可能。在時速不超過10公里的大巴上,每個人的心都是揪著的,因為很多樹枝不甘寂寞地“沖”上路面,干擾車輛前行。 在一路顛簸中,在提心吊膽中,大巴終于還是被攔截了,路面出現小面積塌方。“綠鏡頭-發現中國”采訪團隊成員不得不步行前往森林生態站。“路不好走,又很偏僻,方圓幾十里內幾乎沒有人煙。”呼倫貝爾市氣象局副局長劉喜元對這里并不陌生,“我們每隔20天都會就派人來這里取一次觀測數據,來的次數多了也就習慣了這里的路。”
|
|
“綠鏡頭-發現中國”采訪團隊成員步行前往森林生態站。莊白羽攝影 |
劉喜元所指的觀測數據便來自森林生態站里的氣象站。自2009年起,呼倫貝爾市氣象局就和內蒙古農業大學在這里共建了氣象站。這個氣象站由常規氣象觀測和自動氣象觀測兩大系統組成,此外還有凍土觀測井、全類型降水冰雪觀測站。主要觀測大氣溫度、濕度、降水、輻射、風、氣壓、紫外樹溫、光量子、地溫、蒸發、凍土變化動態、全類型降水冰雪動態等。 “這個氣象站所獲取的多樣化數據服務于氣象局、林業局、國家生態系統網絡、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全球陸地觀測以及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網絡等,既是打破部門壁壘、加強數據共享的嘗試,也用于滿足研究興安落葉松和保護生態的需要。”內蒙古自治區生態與農業氣象中心主任烏蘭巴特爾說。
駐扎在這片森林里的除了這些觀測設備外,還有真正的人家-森林生態站觀測員張永亮夫婦。他們自1999年便與這些觀測設備生活在了一起,一眨眼便是15年。 這里很苦。漫天飛舞的蚊蟲、滿地亂爬的螞蟻都在證明著這里的艱苦,可這并不算什么。真正苦的是,夫婦倆很孤獨。放眼望去,除了大片大片的森林,什么都看不到。 “這么多年過來了,我已經適應了這里的生活。”由林業工人轉來駐守在這里的張永亮很樂觀,雖然常年食用的酸性水已經讓他掉光了頭發。 張永亮的任務很艱巨。所有觀測設備的維護、數據的儲存工作他都得承擔起來。“要給供電的太陽能板除雪、除鳥糞,要讓各種觀測設備保持清潔,以減少無謂的外部干擾;每隔一個月要對地表徑流進行觀測,以便獲知這片土地的土壤涵養水分的能力;每隔20天要把存儲的數據倒出來,不是因為存儲器存不了這些數據,還是怕萬一觀測設備出現問題,沒有及時發現。”一說起要做的事,張永亮便滔滔不絕,“這個地方雖然很苦,但能夠守護這片森林,為國家森林生態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感覺很自豪。”
森林生態站主要開展全球氣候變化與森林土壤演變響應關系研究,森林生態系統碳、水、熱通量研究,森林-森林濕地-凍土耦合關系研究,興安落葉松林生產力研究,森林凍土演變規律研究等。除氣象站外,還設有65米通量觀測塔等。 據張永亮介紹,每年都會有一批研究人員來到這里,進行野外科學試驗。通過樣地調查,目前已經研究得出了在未采伐干擾和不同采伐干擾條件下,寒溫帶興安落葉松林群落下層植物生活型譜、優勢層片和生態類群的變化規律等。這些研究成果對推動森林生態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另外,我們的觀測結果顯示,這里的空氣質量非常好,幾乎沒有干沉降。”張永亮看著藍天白云充滿自豪感。 “未來,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將與森林生態站開展合作,共同將森林生態研究推向深入。”烏蘭巴特爾說。
(責任編輯:蘇杰西)
TIPS:該森林生態站全類型降水冰雪觀測站等設備由華創風云集團研制與提供并與2013年交驗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