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
近地面臭氧是一種有害氣體,甚至會成為“健康殺手”。《健康報》介紹,在近地面,臭氧會危害人體健康,對眼睛有強烈的局部刺激作用,使視覺敏感度和視力降低;可強烈刺激鼻、咽、喉、氣管等呼吸器官,造成肺功能改變,引起哮喘加重,導致上呼吸道疾病惡化。 此外,臭氧還會破壞生態系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大氣成分研究所副所長徐曉斌在接受中國經濟網采訪時表示:“臭氧是一種強氧化劑,其在植物表面,通過氣孔擴散入理,會導致植物葉片枯黃,影響光合作用,不僅表觀上造成影響,如果是農作物還會影響產量和品質。”如果一個區域經常出現高濃度的臭氧,在臭氧這種強氧化劑的作用下,有一些材料會提前老化、報廢,帶來經濟損失。 那么,為什么夏季會成為臭氧污染的高發期呢?氮氧化物主要來自機動車、發電廠、燃煤鍋爐和水泥爐窯等排放;揮發性有機物來自機動車、石化工業排放和有機溶劑的揮發等。北京市環境科學院大氣污染防治研究所副所長黃玉虎說,揮發性有機物可與氮氧化物,在紫外光照射的條件下,發生一系列光化學鏈式反應,提高大氣的氧化性,引起地表臭氧濃度的增加,又加速二次細顆粒物的生成。這也是夏天更容易臭氧超標的原因。
針對臭氧污染,我們怎樣預防呢?
1.綠色出行是關鍵,大家盡量選擇綠色低碳的出行方式,少開一天車便減少了一天的污染排放;
2.天氣越來越炎熱,大家在使用空調時,能在國家提倡的26℃基礎上再提高1℃,減少一定的污染排放;
3.參與到對企業偷排漏排行為及汽車尾氣異常排放等情況的監督中。
新華社補充道,公眾尤其是兒童、老人等體弱和敏感人群,在午后兩三點臭氧污染嚴重的時候盡量避免戶外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臭氧并非一無是處,據新華社報道,太陽輻射的紫外線對生物有很強的殺傷力,而距地球表面25至50公里處有一層臭氧層。盡管臭氧層在地球表面并不太厚,但它卻能大量吸收太陽輻射出的紫外線,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線的傷害。因此,臭氧層也被譽為是地球的“保護傘” |
 |
臭氧污染來源
臭氧的來源分為自然源和人為源 。自然源的臭氧主要指平流層的下傳。1962年,Junge研究認為,在波長小于240nm 紫外線的輻射條件下,平流層中的臭氧會分解,產生的氧原子與氧分子結合產生臭氧,平流層臭氧向下傳輸到對流層,成為對流層中臭氧的源。
人為源的臭氧主要是由人為排放的NOx、VOCs等污染物的光化學反應生成。在晴天、紫外線輻射強的條件下,NO2等發生光解生成一氧化氮和氧原子,氧原子與氧反應生成臭氧。臭氧是強氧化劑,在潔凈大氣中,臭氧與一氧化氮反應生成為NO2,而臭氧分解為氧氣,上述反應的存在使臭氧在大氣中達到一種平衡狀態,不會造成臭氧累積。當空氣中存在大量VOCs等污染物時,VOCs等產生的自由基與一氧化氮反應生成二氧化氮,此反應與臭氧和一氧化氮的反應形成競爭,不斷取代消耗二氧化氮光解產生的NO,HO2、RO2、H、OH引起了NO向NO2轉化,使上述動態平衡遭到破壞,導致臭氧逐漸累積,達到污染難度級別 [14] 。NOx、VOCs、CO等臭氧前體物都是一次污染物,主要來源于交通工具的尾氣排放、石油化工和火力發電等工業污染源排放及飲食、印刷、房地產等行業的污染源排放等。秸稈等生物質的大量燃燒,也會產生大量的VOCs和NOx等臭氧前體物。
“十二五”末,我國建成國家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國家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由城市站、區域站和背景站組,監測內容包括SO2、NO2、PM10、PM2.5、O3和CO等6項監測指標的實時小時濃度值、日均濃度值等,可以實時掌握監測點的臭氧指標數據,摸清重點區域污染特征,提高空氣質量預報預警能力。2013年7月30日發布的《環境空氣氣態污染物連續自動監測系統技術要求及檢測方法》(HJ 654-2013),規定了環境空氣氣態污染物連續自動監測系統的組成、技術要求、性能指標和檢測方法。之后又陸續發布《環境空氣自動監測標準傳遞管理規定(試行)》(環辦監測函〔2017〕242號)和《國家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城市站運行管理實施細則》(環辦監測函〔2017〕290號)。2017年10月17日,環境保護部又發布《環境空氣臭氧一級校準作業指導書(試行)》《環境空氣臭氧標準參考光度計間接比對作業指導書(試行)》《環境空氣臭氧傳遞標準間逐級校準作業指導書(試行)》《環境空氣臭氧自動監測現場比對核查作業指導書(試行)》4項涉及臭氧監測的作業指導書,完善了全國臭氧監測質量管控體系,并將對臭氧進行統一標準定期監督檢查。
2018年2月22日,為貫徹落實《2018年重點地區環境空氣揮發性有機物監測方案》,生態環境部發布了《環境空氣臭氧前體有機物手工監測技術要求(試行)》(環辦監測函〔2018〕240號),進一步規范環境空氣臭氧前體有機物手工監測工作。
臭氧的預報
早在20世紀70年代,歐洲就建立了中期天氣預報平臺(ECMWF)。1979年,歐洲第一次成功發布了中期數值預報。在20世紀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建立了“城市空氣質量數值預報模擬系統”,并對天津、沈陽等市空氣污染物進行了數值預報。2007年12月16日,上海氣象臺發布每日臭氧預報。當時,為評估大氣環境對生態和人類健康的影響,歐美國家都已經開展了類似預報,其中臭氧預報是天氣預報的主要產品之一。
隨著臭氧污染程度的加重以及人們對臭氧危害認識的加深,對臭氧的準確預報顯得尤為重要。上海、廣東等省市已連續多年開展臭氧預報。2018年1月16日,中國氣象局負責人表示,2018年將開展全國臭氧氣象預報,為生態環境部門提供支撐。
控制對策
我國對于臭氧污染的控制防治尚處于起步階段。臭氧污染與霧霾不同,其產生機制復雜,治理難度很大。在公眾層面,不僅要注意個人健康防護,而且應積極參與到臭氧防治工作。臭氧污染時,戴口罩基本阻擋不了臭氧的吸入。因此,在臭氧污染嚴重時,兒童和老人等敏感人群應盡量避免在午后日照強烈時外出,遠離馬路邊、裝修污染嚴重的地方。在國家層面,目前主要要建立臭氧和PM2.5協同控制機制,制定行之有效的臭氧污染防治對策。
揮發性有機化合污染物和氮氧化物是臭氧形成的重要前體物,控制臭氧污染,就要協同控制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如:使用天然氣、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整治各類散亂污企業,限制煤炭等的消費總量;優化發展方式,改進工藝設計,在火電、鋼鐵、水泥建材、焦化、有色、石油煉制、化工、農藥醫藥、包裝印刷等重點行業實施清潔生產,減少污染物排放;控制城市機動車數量,進一步嚴格尾氣排放標準,鼓勵購買和使用清潔能源汽車,減少機動車尾氣排放量。按《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通過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堅持政府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相配合、區域協作與屬地管理相協調、總量減排與質量改善相同步,形成政府統領、企業施治、市場驅動、公眾參與的大氣污染防治新機制。